随着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的正式发布,一幅覆盖全国、系统联动的医养结合蓝图正徐徐展开。这份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的文件,不仅回应了社会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深切期盼,更为广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指明了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面对这一重大政策机遇,医疗机构能否主动作为、精准布局,将直接决定其在未来医疗健康格局中的位置。
1.重新定位:从“诊疗中心”到“健康养老枢纽”
政策明确要求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家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这标志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看病开药”模式已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医疗机构需主动转向“防、治、康、养”一体化服务。
行动路径:
功能拓展:在保持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增设老年康复、长期照护、慢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模块。
空间改造:合理规划机构空间,设置适老化设施,打造安全、便捷、温馨的医养环境。
服务外延:将服务半径从院内延伸至社区和家庭,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家庭病床、上门护理等方式,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
2.能力建设:补齐短板,锻造核心竞争力
政策对失能老人照护、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护理等服务提出了量化指标,这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行动路径:
人才先行: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医养结合专项培训,引进康复治疗师、护理员、老年医学人才。可与医学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技术赋能:配置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康复设备、智能监护系统、远程诊疗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与安全性。
标准建立:开发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高龄老人的健康评估标准、服务流程和质控体系,实现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
3.资源整合:在协同联动中创造价值
政策鼓励医养结合机构纳入紧密型医联体,并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这为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提供了钥匙。
行动路径:
纵向联动:主动与上级医院建立转诊、会诊、培训通道,承接急性期后下转的老年患者,打造“医院-社区-家庭”连续医疗服务链。
横向协同:与区域内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输出、人员培训、共建病房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政策嫁接:积极申请纳入医保定点,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等政策落地,实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4.模式创新:探索可持续的运营之道
医养结合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变革,更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医疗机构需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行动路径:
差异化定位:根据本地老年人需求特征,聚焦认知症照护、术后康复、慢病整合管理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服务。
支付机制探索:深入研究长期护理保险与现有补贴政策的衔接,开发适合不同支付能力的服务套餐。
科技融合:运用智慧养老技术,开发智能预警、远程监护、健康管理等数字化工具,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体验。
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启动,不仅是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策略,更是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价值重塑的历史机遇。那些能够率先转变观念、主动布局、苦练内功的机构,将不仅在这轮改革中赢得发展先机,更将在服务民生、贡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风口已至,唯有着眼长远、立足当下的先行者,方能成为新时代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中流砥柱。
机遇稍纵即逝,行动决定未来。基层医疗机构应即刻着手: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医养结合发展规划,主动对接政策支持,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