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的一纸《公告》与重庆石柱县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将医疗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潜规则”——执业资格证“挂证”现象,再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社会办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基层诊所成为医疗服务网络不可或缺的节点,这场针对“影子药师”、“影子医师”的全国性核查风暴,无疑为整个行业,尤其是数量庞大的诊所,敲响了一记警钟。
1. “躺赚”的诱惑与严酷的现实:诊所成“挂证”重灾区
“只需出借证书,无需坐班,每年坐收数千至上万元‘挂证费’。”这样的广告,对于许多持有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证书的医务人员而言,或许并不陌生。在过去,这被部分人视为一种零成本、纯收益的“创收副业”。然而,这看似轻松的“躺赚”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与医疗安全隐患。
诊所,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因其规模相对较小、监管视线相对分散,往往成为“挂证”行为的重灾区。对于诊所经营者而言,聘请一名全职、合规的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意味着需要承担高昂的人力成本与长期的管理投入。而通过“挂证”方式,仅需支付远低于正常薪资的“挂证费”,便能快速满足《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对机构资质的硬性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拿到“入场券”。这种“供需关系”的扭曲结合,使得“挂证”在诊所领域滋生蔓延。
重庆石柱县公职人员冉某的案例,正是这一乱象的缩影。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其执业药师资格证“挂靠”在药店,本人并未提供任何实际服务,却轻松获利4万元。这不仅是个人的违纪行为,更暴露出监管体系存在的巨大漏洞。试想,一个没有合格药师在岗的诊所,如何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如何提供专业的用药咨询?这直接关乎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生命健康。
2.法律的红线与监管的进化:从“难查”到“善查”
必须明确,“挂证”行为是明确的违法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出租、出借医师执业证书的,将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法律的红线清晰可见,但为何长期以来“挂证”屡禁不止?
核心难点在于“核查”。过去,监管部门主要依靠现场抽查、群众举报等传统手段。面对“人证分离”的狡猾行为,往往陷入“核查难度大、信息不互通”的困境。一个医师的证书注册在A诊所,但其社保关系、实际工作地可能在B市甚至C省,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壁垒使得“影子医师”难以现形。
然而,2025年的这场核查风暴,标志着监管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医保局引入了大数据筛查这一“利器”,对全国定点零售药店的医保结算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触目惊心:在24个省份中,筛查出9563名药师存在多店“兼职”的可疑情况,其中不乏跨城、跨省的“超人”药师。这显然违背了物理规律,精准地指向了“挂证”事实。
这一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制导”的转变。石柱县的实践则进一步展示了协同监管的威力。当地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由纪委监委牵头,推动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比对社保缴纳、药店备案、证书注册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起一张无形的监督巨网,最终立案查处药店35家,处罚执业药师37人。这证明,唯有数据共享、部门联动,才能让“挂证”者无处遁形。
3.乱象的土壤:需求、误解与现实的窘迫
治理“挂证”,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查处,更需深挖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乱象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诊所端“降本逐利”的原始驱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控制成本是诊所生存的关键。当合规成本(高薪聘请全职医师/药师)远高于违规成本(低廉的挂证费及被查处的风险)时,部分经营者便心存侥幸,选择了后者。
其次,是医务人员端“以证换钱”的逐利心理与经济压力。“一个巴掌拍不响”。部分医务人员在经济压力下,将国家授予的专业资格视为私有财产进行“变现”。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医务人员对政策存在误解,将非法的“挂证”与合法的“多点执业”混为一谈。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前提是备案且真实履职,旨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而“挂证”则是彻头彻尾的“只挂名、不出勤”,是对医疗资源的空转和医疗安全的漠视。
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部分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并未达到其预期。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务人员绩效被长期拖欠、夜班费停发的极端情况。当钻研业务的成就感被“分享兼职心得”的无奈所取代,当辛勤的劳动无法换来体面的生活,所谓的“躺赚”诱惑力便会倍增。这并非为“挂证”开脱,而是指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合规执业的回报不足以支撑有尊严的生活,那么违规行为的吸引力就会相对上升。
4.治标与治本:堵疏结合,引导诊所行业良性循环
当前,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通过大数据监管常态化、部门协同常态化、案件查处常态化,正在有效地“治标”。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挂证”的风险与成本,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但若要根除这一顽疾,实现“治本”,就必须双管齐下,堵疏结合。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堵后门”,持续强化监管与惩戒。诊所行业应主动适应监管新常态,彻底摒弃侥幸心理。行业协会应加强自律,建立诚信档案,对违规机构和人员进行行业通报和限制,营造“不敢挂、不能挂”的行业氛围。同时,卫健部门需加强对诊所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挂证”不仅违法,更是对患者信任的背叛,是对医师誓言的亵渎。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一步,是要千方百计地“开前门”,切实提升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这既是治理“挂证”乱象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所在。近期,《健康报》提出的“公立医院医生收入应达教师1.5倍、公务员2倍”的设想,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这一愿景同样应惠及在诊所执业的广大医务人员。
对于诊所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更合理的薪酬体系与运营模式,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在收入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则需在医改深水区中继续前行,如同“三明医改”所探索的,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财政投入与补偿机制,让医务人员能够靠技术、靠服务获得体面、有尊严的回报。当一个医生在诊所全职工作就能获得满意的收入时,他自然不会也无须再去冒险“挂证”牟取那点微薄的“外快”。
诊所,是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之一。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取决于站在线上的每一个“人”。打击“挂证”乱象,不仅是为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更是为了重建医患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信任为你诊疗的医生,是真实在场、专业负责的。
全国范围的核查行动正如一场及时雨,清洗着行业的积弊。而长远之计,在于通过系统的改革,让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被充分尊重,让阳光收入成为他们安心执业、拒绝诱惑的最大底气。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挂证”滋生的土壤,让每一家诊所都成为患者可以放心托付健康的港湾,最终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良性循环与高质量发展。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