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上班门诊”“一针瘦门诊”等令人费解的科室名称将成为历史。自8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重拳整治医疗领域的命名乱象,患者就医时的科室识别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以往,民众就医过程中,除了排队等候的困扰,科室识别的困难同样突出。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名称误导问题:“痣在必得门诊”表面宣称开展去痣项目,实际却包含双眼皮手术;“神效康复门诊”宣称可实现三天见效,实则为普通理疗科的变相称谓;更有医疗机构设立“躺平门诊”,其实际诊疗范围为心理科。此类不规范的门诊名称,不仅造成患者认知混淆,还可能延误病情,亟待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次开展专项整治,背后原因值得关注。
其一,“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普遍。部分“综合门诊”诊疗范围界定模糊,导致患者就诊后发现与自身病症不符,既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也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其二,虚假宣传问题突出。一些门诊以“断根疗法”“包治百病”等夸大表述吸引患者,实际仅提供常规治疗,无法达到宣传效果,不仅让患者期望落空,还可能使其错失有效治疗方案。
其三,存在利用焦虑情绪获取流量的行为。“不爱上班门诊”等将正常情绪波动过度医疗化,加剧了职场群体的心理负担,此类行为违背了医疗行业的职业操守。
针对上述乱象,新规明确六项禁令,划定规范红线。
禁止使用模糊词汇:“特色门诊”必须明确标注具体诊疗领域,“疑难杂症” 等模糊表述不得再使用,确保患者清晰了解门诊诊疗范围。
禁止蹭热点营销:“一贴灵”“三天瘦”等夸大疗效的表述全面禁用,杜绝以博眼球的方式误导患者。
禁止低俗营销行为:涉及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的门诊名称予以取缔,维护医疗行业的严肃性与专业性。
禁止制造焦虑情绪:“社恐门诊”“不想结婚门诊”等涉及敏感话题的名称受到严格管控,避免将正常情绪反应过度病理化。
新规实施后,门诊命名将遵循明确规范。
常规门诊:内科、外科等需标注具体细分领域,如“心血管内科门诊”,便于患者准确识别诊疗方向。
中医门诊:采用“失眠门诊”“腰痛门诊”等直观名称,方便患者根据症状选择就诊科室。
特色门诊:可加注“(特色)”标识,但需确保名称真实准确,如“儿童身高管理(特色)门诊”,既体现专科特色,又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全国医疗机构已启动紧急整改工作,需在两周内完成相关调整。
整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自8月起,所有医疗机构需开展自查自纠,在两周内完成违规标牌更换,确保门诊名称符合新规要求。
信息透明化建设同步推进:医疗机构需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示科室诊疗范围,同时在大厅设置智能导诊设备,为患者提供便捷指引。
人性化服务措施逐步落实:新增导诊人员为患者提供挂号指导,协助其准确选择就诊科室,改善以往就医过程中的识别难题。
此次整治虽以规范名称为切入点,实则是对医疗行业行为准则的重塑。随着“标题党”式门诊名称的消失,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将进一步提升,民众就医环境将更加规范有序。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