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决方案
经典案例
资源中心
关于我们
4009-612-812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中心 > 干货分享 > 详情

职业打假变恶意碰瓷,诊所要小心的这些套路!

作为守护社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诊所承担着常见病诊疗、基础医疗服务等核心职能。但是,最近却有很多人打着“打假”的幌子去碰瓷诊所,比如刻意利用法律规则漏洞,人为制造违规场景来精准碰瓷,以此来索要高额赔偿。这样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基层医疗的正常运行秩序,也为诊所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打假”变“碰瓷”,基层诊所成围猎目标


与普通患者正当维权不同,专业“医疗打假”者的真实目标并非解决纠纷,而是通过设局埋雷、放大瑕疵、恶意投诉等手段牟取高额利益。这类群体深谙《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中的处罚细则,更精准掌握基层诊所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专挑小而散的医疗机构下手。  


2024年3月,河北某诊所的王医生就经历了这样的“碰瓷”事件。一名男子以“胃痛”为由就诊,主动要求医生开xx胃药。王医生按照规范完成问诊,登记后开具处方并交付药品。男子拿药走后不久折返,却是带着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声称药品外包装生产日期模糊、属于“劣药”并出示了提前拍摄的“证据”,要求诊所赔偿5000元。


经核查,药品质量无问题,所谓“模糊”只是印刷工艺导致的细微瑕疵。但对方态度强硬,用“起诉”和“向卫健部门举报违规售药”施压。为避免更大麻烦,王医生最终妥协,给了男子3000元平息此事。


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根据多地基层医疗行业协会统计,从2023年至今,针对基层诊所的“职业打假”类投诉量同比增加40%,超8成是药品标签不规范、医疗器械存储不达标、处方书写瑕疵等细节问题,且多数以诊所“私了”收场。


其实这类假“打假”真“碰瓷”的行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团伙成员分工协作,有人专司摸排诊所管理漏洞,有人扮演患者收集证据,还有人负责施压谈判,环环相扣,将基层诊所逼入“维权难,自证难,耗不起”的困境。


2. 常见套路要注意!


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套路,大家要提前防范。


  • 专抓药品的细枝末节,鸡蛋里挑骨头。比如,药品在包装、存储、效期等方面有瑕疵(包装轻微破损、字迹模糊、近效期药品未单独标识等)。


  • 制造医疗器械“使用漏洞”。比如故意触碰没有消毒的医疗器械、购买医疗器械后,以没有中文说明书为由要赔偿(其实是有外文说明书,并合规备案)


  • 伪装成慢性病患者,让医生不开处方直接拿药或者故意隐瞒病史,用药后要求赔偿等等。


3.那么诊所该如何避免这类事件呢?


基层诊所作为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正面临专业碰瓷者的恶意围猎。筑牢"防碰瓷"防线需从内部管理、证据留存、外部联动三方面主动出击。


  • 内部管理要“严”字当头

规范药品全流程管控,入库时严格验收破损、近效期药品并单独标识,定期核查冷藏设备温度并存档记录,处方药须凭处方销售并留存患者信息及处方原件;医疗器械需确保资质合规,严格按规范消毒并记录,使用前向患者充分告知注意事项;诊疗过程需规范问诊、处方书写,详细记录病史、过敏史,对“特殊处理”要求保持警惕,必要时提前告知并录音录像。


  • 证据留存要“实”处发力

面对恶意索赔,坚决拒绝"私了"妥协,及时固定监控录像、沟通记录、药品器械资质等关键证据。若遇投诉积极配合监管调查,出示合规证明;遭遇威胁恐吓则立即报警,留存敲诈勒索证据。如江苏某诊所曾凭借完整进货台账、销售记录及监控视频,成功证明“药品过期”系对方刻意制造假象,最终碰瓷者因证据不足被批评教育。 

 

  • 外部联动要“合”力破局

基层诊所可加入医疗协会共享碰瓷者信息,形成行业防范合力;聘请法律顾问熟悉法规边界,复杂纠纷及时寻求法律支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争议。  


值得强调的是,合规经营是最好的“护身符”。基层诊所唯有守住法律底线、规范诊疗行为,才能让碰瓷者无机可乘。


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标签: 医疗信息化
关注我们
关注康博嘉微信公众号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

4009-6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