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为我国医养结合事业的推进明确了新的战略方向。
《方案》提出将重点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创建工作。具体实施安排中,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均采取每两年一次的评估机制,每次拟命名约100个示范县(市、区)及100个示范机构(后者特别包含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示范机构)。根据规划,这一创建工作将于2030年全面完成。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间,每两年将有总计约200个示范县(市、区)与示范机构陆续涌现,为各地医养结合实践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有效助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规模的扩大与服务质量的优化升级。
1. 如何跻身“全国医养结合示范”?以下这些条件要符合!
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创建条件
党政协同机制:
制定本级医养结合工作方案,将医养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医改和养老服务总体部署,形成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政策保障体系:
落实投融资、用地、审批、财税等公益性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参与医养结合,推动彩票公益金支持相关服务。
服务模式深化:
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推动居家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农村地区医养结合资源统筹。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开设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所有养老机构需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监管与数据管理:
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定期评估服务质量,落实感染防控和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医养结合数据真实有效。
人才与信息化支撑:
保障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待遇,建立人才轮训机制,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信息共享,支持培训就业重点群体。
社会认可度:
5年内无重大医疗安全或涉老负面事件,群众满意度高,获上级部门及媒体认可。
2.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评选条件
基础条件(需全部满足)
运营与入住要求:
运营满5年及以上,近2年入住率≥65%,入住失能/失智老人占比≥65%。
服务能力:
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生活照料及安宁疗护一体化服务。
优先推荐条件:
开展老年人健康评估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推广中医药服务(如体质辨识、康复护理),利用信息化提升服务质量,支持居家社区医养结合。
“五好”标准
环境设施:
符合医疗机构和养老设施建设标准,配备安全适用的医疗养老设备。
人员队伍:
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考核,建立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经验。
内部管理:
健全质量安全、院感防控、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落实传染病和消防应急预案。
服务质量:
提供个性化服务计划,公开收费信息,建立投诉反馈机制,保护老年人隐私。
服务效果:
5年内无重大安全事故或违法案件,入住满意度≥95%,具备示范引领作用。
2. 医养蓝海下,医疗机构如何乘势起航
强化基础建设与合规管理
硬件设施达标:
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等要求改造场地,配备适老化医疗设备(如无创呼吸机、康复训练器械)和智能监测设备(如跌倒报警器、远程健康监测仪)。
确保消防、食品安全等基础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资质与运营合规:
医疗机构需取得执业许可证,养老机构需完成备案,明确经营范围中“养老服务”属性,避免概念滥用。
建立质量安全、院感防控、安全生产等核心制度,落实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优化服务模式与能力提升
深化医养融合服务:
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安宁疗护”全周期服务,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推广中医体质辨识、针灸、药膳等特色疗法。
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如护理、康复指导),通过“互联网+护理”平台实现远程问诊、电子健康档案共享。
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
组建涵盖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团队,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与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定期邀请专家坐诊,选派骨干医护进修学习。
推进信息化与智慧化转型:
数据共享与智能应用:
打通医疗、养老数据壁垒,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诊疗记录、用药信息、健康监测数据互联互通。
上线信息化系统:
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预约挂号、远程问诊等功能,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加强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
专业队伍建设: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养结合服务,对到机构执业者给予职称评定、绩效倾斜等政策支持;定期开展老年护理、急救技能、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社会力量参与:
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探索“医疗+养老社区”综合体模式;培育助老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者服务积分兑换机制。
注重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提升服务质量与口碑:
公开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建立投诉反馈机制,确保入住满意度≥95%;参与政府公布的医养结合机构名单,强化透明化运营。
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
开发老年健康管理课程、康复辅具租赁等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申请医保定点资质,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减轻老年人支付压力。
应对动态管理要求
风险防控:定期自查医疗质量、消防隐患,建立问题台账并限期整改。
舆情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侵害老年人权益事件,维护机构社会形象。
政策红利
资金支持:争取彩票公益金、医保支付、智慧养老项目补贴等资源。
示范效应:通过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示范机构,获得政策倾斜与品牌溢价。
医养类机构需以政策为导向,从硬件升级、服务创新、技术赋能、人才优化四方面发力,同时强化合规管理和品牌建设。最后,如果您的诊所需要一款集线上预约、客户管理、线上商城、进销存管理、营销管理、微信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诊所管理系统,欢迎随时联系。
获取营销干货和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