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再次扩围,为全球医疗投资者打开新一轮机遇之门。
2025年10月15日,上海正式印发《第二批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新增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青浦等8个重点区域及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8+1”的全新开放格局。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支持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明确表述,以及数据跨境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等86项具体改革任务,为民营医疗机构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1.政策大突破:外资办医门槛显著降低
此次《方案》带来的最直接利好是外资准入的大幅放宽。政策明确支持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并允许国际医疗机构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设立医疗机构。
这一政策并非孤立出台,而是上海系统性开放医疗领域的最新举措。
去年上海推出首批“6+1”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后,今年1月就已发布《上海市深化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允许在上海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
此次第二批联动创新区的设立,将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青浦、虹桥等区域均被纳入其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园园指出:“这一系列政策标志着上海医疗服务开放进入深水区,民营医疗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青浦样本:“大健康”产业布局已见雏形
青浦被纳入联动创新区具有特殊意义。根据《方案》,青浦联动创新区总面积约48.23平方公里,重点聚焦发展“大数字、大健康、大商贸”。
其中,以“AI+创新制药”为核心、“AI+精准医疗”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已清晰可见。
青浦区与临港集团合作打造的东方生命港·青浦新城园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不久后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东方生命港·青桥园一期项目也将在近期竣工。
“这两个园区将成为青浦民营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临港集团项目负责人透露,“已有十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企业签署了入驻意向。”
3.数据跨境流动:破解医疗科研关键瓶颈
《方案》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的突破,对依赖大数据分析的现代医疗企业尤为重要。
政策明确:优化数据跨境流动的评估、认证程序;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数据;实施科研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这些规定直接解决了医疗健康领域长期存在的数据出境难题。
此外,《方案》还支持探索“来数加工”新业态,为上海发展医疗数据分析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4.成果转化:激活医疗创新内生动力
在促进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方案》推出了更具突破性的举措。
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相关管理细则,试点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或部分赋予成果完成人。
这一政策直接瞄准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痛点。
复旦大学医学院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李斌认为:“这将极大激发医务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让更多实验室里的医学发现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和产品。”
同时,支持由科技成果转化来的创新型产品申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也为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提供了便利。
5.真金白银:全方位扶持政策体系
政策红利之外,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也在同步到位。
青浦区2025年度生物医药产业扶持项目申报已启动,对获得市级以上资金扶持的项目,区财政给予配套支持,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
对取得药品注册证书的创新药,可获300万元研发费用补贴;取得相关国际权威认证的,给予100万元奖励。
此外,各园区还推出了包括租金减免、人才公寓、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全方位扶持政策。
“我们不仅欢迎大型医疗集团,也积极扶持具有创新技术的中小型医疗企业,”青浦区商务委员会主任表示,“园区配备了符合GMP标准的洁净厂房和专业的实验室设施,可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
随着上海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政策的全面落实,民营医疗机构在青浦等区域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东方生命港两个园区的建成投产,将成为“AI+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医疗服务的开放与创新,最终将惠及广大患者,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最后,我们是为广大医疗机构提供智慧医疗系统的服务商,如果贵医院需要智慧医疗HIS系统、智慧管理HRP系统、智慧运营HCRM系统,欢迎您随时沟通~